何谓“骨峰值”?

时间:2017-07-19 11:52:28 来源: 阅读:1825

何谓骨峰值

人体在20岁以前骨骼处于旺盛上升的生长阶段,其后10余年骨量(骨骼中骨质总量)继续缓慢增加,约30-35岁达最高值,称为"骨量峰值"或"骨峰值"。

之后骨量开始下降,50岁起每年约下降总量的0.5%~1%,当骨量降至一定程度时,骨酪细微结构受到破坏,甚至压缩变形,很小外力即可引起骨折,这就是所谓的骨质疏松症。由此可见,年轻时"骨量峰值"越高,即骨量的存储越多,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就减少,为了年老时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,年轻时打好基础也很重要。  

为骨骼“开个账户”

我们知道去银行里开通账户后,得往里面存钱才会有利息,不断去存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利息。想让我们的骨骼健康,让我们的骨密度健康,就是需要我们学会给我们的骨骼存钱。

30岁左右,骨密度达到高峰,之后便会开始出现过山车。因此我们年轻时,就要开始储备自己的“骨量银行”,使骨密度增加、骨骼变得更强壮,晚年能“花”的骨质就更多。

在男性32岁、女性28岁以前,是骨量增长阶段,在随后7~8年内人体骨量将达到峰值,接下来骨量开始走“下坡路”,骨骼开始吸收大于合成,骨量开始丢失。尤其是妇女在绝经的5-10年内,会有一个骨量快速丢失的过程;男性在65岁以后出现骨骼退化,致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。

所以,峰值骨量越高,骨骼中骨量储备越多,在骨量走“下坡路”的阶段,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,程度也越轻。

只有从年轻时开始注重骨骼养护,往“骨量银行”里多“充值”,才能打好抗击骨质疏松的持久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