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社会实践

时间:2022-09-05 15:57:41 来源: 阅读:971

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,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。2020教育部关于印发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(试行)》的通知中明文要求,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,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两小时,其他年级不少于三小时。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,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的价值体验,学会建设世界,塑造自己,实现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的目的。强调身心参与,注重手脑并用。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、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,经历实际的劳动过程,善于观察思考,增强获得感、成就感、荣誉感。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的基础上,尝试新方法,探索新技术,打破僵化思维方式,推陈出新。在服务性劳动教育上,让学生利用知识、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。树立服务意识,实践服务技能,在公益劳动、志愿者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。

阶段要求( 摘要 )

一、小学

低年级:

1 、完成个人物品整理、清洁,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处理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

2、进行简单手工操作,照顾身边的动植物,关爱生命,热爱自然。

中高年级: 

1、 参与家居清洁、收纳整理,制作简单的家常餐,每年学会1-2项生活技能,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,培养家庭责任感。

2、初步体验种植、养殖、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,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,懂得生活用品、食品来之不易,珍惜劳动成果。

二、初中

1、 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、烹饪、家居美化等劳动,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,增强家庭责任意识。

2、适当体验包括金工、木工、电工、陶艺、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,尝试家用电器、家具、电器的简单修理,参与种植、养殖等生产活动,学习相关技术,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,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。

三、普通高中

1、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,增强生活自理能力,固化良好劳动习惯。

2、 选择服务性岗位,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,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,培养职业兴趣,积极参加大型赛事、社区建设、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,志愿者服务,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。

3、 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,从工业、农业、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-2项 生产劳动,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,提高创意物化能力,养成吃苦耐劳、精益求精的品质,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。

四、职业院校

1、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,提高劳动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。

2、依托实习实训,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,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,提升创意物化能力,培养不断探索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。坚信''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",体认劳动不分贵贱,任何职业都很光荣,都能出彩。

五、普通高等学校

1、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,树立正确的择业、就业、创业观,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。

2、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,自觉做好独立个人生活事务,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,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。

3、强化服务性劳动,结合" 三支一扶 ''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、"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" 、"三下乡"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,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 、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。

4、重视生产劳动锻炼,积极参与实习实训,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,重视新知识,新技术,新工艺,新方法的运用,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,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