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犬病的防治

时间:2017-11-14 15:59:42 来源: 阅读:3302

〔病原体〕

狂犬病毒属弹性病毒科,为RNA病毒。病毒易被紫外线、甲醛、50%~70%乙醇、新洁尔灭等灭活。56℃30~60分钟或100℃2分钟即失去活力,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。

〔流行病学特征〕

狂犬病分布广泛,我国每年发病率达0.4~1.6/10万,居世界第二位。我国东北地区则以春夏季多见。南方发病率普遍高于北方。

1.传染源:主要传染源是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、猫、家畜和野兽等温血动物。

2.传播途径:主要经咬伤、抓伤传播;也可因普通伤口、粘膜被病兽唾液污染传播。

3.易感性:人群普遍易感。

4.潜伏期:5天~19年,甚至更长,一般为1~3个月。潜伏期长短与咬伤部位、伤口深浅、感染病毒数量、毒力和宿主免疫力等因素有关。

5.传染期: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,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。隐性感染的犬、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。

〔主要临床特征〕

1.前驱期:多有低热、倦怠、乏力、头痛、恶心、周身不适等症状,继而烦躁、恐惧不安。对痛、声、风、光等刺激开始敏感,并有咽喉紧缩感。本期持续2~4天。

2.兴奋期:兴奋性增高,表现为极度恐惧、烦躁,对水、风、声、触动等刺激非常敏感,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、呼吸困难等。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。常伴有呼吸辅助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,甚至全身疼痛性抽搐。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,患者出现大汗,唾液分泌增加心率快、血压升高、瞳孔扩大等症状。本期持续1~3天。

3.麻痹期:患者出现迟缓性瘫痪,以肢体软瘫多见,最终因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。

〔实验室检查〕

 1.血象:白细胞总数12~30╳109/L不等,中性粒细胞多在80%以上。

2.脑脊液:压力增高,细胞数增多,主要是淋巴细胞。蛋白质增高,糖和氯化物正常。

3.免疫学检查:有荧光抗体检查法、中和试验等。

〔流行病史〕

有被犬、猫或其它宿主动物致伤史。

〔诊断〕

根据有被狂犬或病畜咬伤或抓伤史。出现典型症状如恐水、怕风、咽喉痉挛,或怕光、多汗、留涎和咬伤处出现麻木、感觉异常等即可作出临床诊断。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,或尸检脑组织内检测到内基氏小体。

〔鉴别诊断〕

需与破伤风、脊髓灰质炎、狂犬病性癔病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等鉴别。

〔治疗〕

人在被可疑动物致伤后,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性治疗,即进行伤口处理、注射抗狂犬血清(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)和接种狂犬疫苗,三项措施缺一不可。狂犬病病死率达100%,发病后加强护理,对症治疗。

〔疫情报告〕

上报时限:乙类传染病,6小时内上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