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

时间:2017-11-14 15:54:20 来源: 阅读:3871

〔病原体〕

乙型肝炎病毒属肝DNA病毒科,它的抵抗力强,但煮沸10分钟,65℃10小时或高压蒸汽消毒可被灭活,对0.5%过氧乙酸敏感。

〔流行病学特征〕

呈全球分布,全世界约有3.5亿HBsAg携带者,我国约占1/3。本病以散发为主,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。无明显的季节性。

1. 传染源:为急性和慢性期病人及病毒携带者。

2. 传播途径:

① 母婴传播:

② 血液传播:

③ 其他途径传播:

3. 易感性:婴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高危时期。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产生抗-HBs者有免疫力,但免疫力可随时间而减低。

4. 潜伏期:为30~180天,一般为70天。

5. 传染期:急性乙型肝炎从潜伏末期和急性期开始即有传染性,一般至抗-HBs出现。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。

〔主要临床特征〕

1. 急性乙型肝炎:急性起病,大多数病人不伴有发热,消化道症状明显。黄疸型病人可有尿色加深,皮肤巩膜黄染,部分病人有肝脾肿大。大多数病人伴有肝区叩击痛。ALT大多在3~6个月内恢复正常,乙肝病毒指标阴转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需半年至2年时间。

2. 慢性乙型肝炎:肝功能异常超过半年伴有HBsAg阳性者。由急性肝炎发展而成为慢性肝炎约占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的5%。大多数慢性肝炎患者症状轻微,常见的体征是肝病面容、肝掌阳性、蜘蛛痣阳性、脾大。部分患者可进展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。乙型肝炎与肝细胞性肝癌关系密切。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、中、重三度。

〔实验室及辅助检查〕

1. 肝功能试验:

① 血清酶测定:ALT、AST等升高;

② 胆红素;

③ 凝血酶原活动度。

2. 病原学检查:乙肝五项等。

3. 肝穿刺病理检查

4. 超声检查

〔流行病史〕

乙型肝炎可有输血、输液、注射、母婴传播或性接触史。

〔诊断〕

1. 急性乙型肝炎:既往无肝病史,近期有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可疑的经血感染史;临床表现见〔症状和体征〕。肝功能检查ALT明显升高,部分患者总胆红素升高。HBsAg阳性,HBeAg或HBeAb阳性,HBcAb阳性,HBV DNA阳性。

2. 慢性乙型肝炎:有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,肝功能异常超过半年,伴有HBsAg阳性者;查体可见肝病面容、肝掌阳性、蜘蛛痔阳性、脾大;肝功能检查不同程度异常。HBsAg阳性,抗-HBs阴性、HBeAg阳性/阴性、抗-HBe阴性/阳性和抗-HBc阳性,血清HBV DNA阳性/阴性。

3. 慢性HBsAg携带者:有或无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,无明确肝炎发病史,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,肝功能持续正常,血清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。

〔鉴别诊断〕

1. 与以肝炎为表现的疾病如其它病毒引起的肝炎、感染中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炎、肝豆状核变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鉴别。

2. 与以黄疸为表现的疾病如溶血性黄疸、肝内、外梗阻性黄疸等鉴别。

〔治疗〕

急性肝炎一般支持疗法为主,慢性乙型肝炎除一般综合支持治疗外,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。

〔疫情报告〕

上报时限:乙类传染病,6小时内上报。每年第一次来我院就诊的门诊/住院的乙肝病人均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。